一、產業鏈分析
(一)上游:奶源與要素(牧場、飼草、價格)
1.供給與養殖結構
奶牛單產繼續提升、結構優化。農業農村部監測顯示,2025年春季全國奶牛平均單產達到10噸以上,在去低產牛、優化牛群結構的同時,生鮮乳產量仍處歷史高位。4月主產省生鮮乳收購價3.07元/公斤(環比-0.3%、同比-11.3%)規?;^續抬升。官方權威解讀披露:2024年百頭以上規模養殖比例達78%(同比+2pct),奶牛平均單產9.9噸;原料奶生產100%機械化擠奶。
產量與存欄階段性回調。權威媒體轉載國家統計局數據稱,2024年全國牛奶總產量4079萬噸,同比下降2.8%,為2018年以來首次回落,反映出去產能的影響。
2.飼草與要素支撐
進口種牛、進口苜蓿等要素更理性。2024年審批種用奶牛進口1.11萬頭、進口苜蓿干草109.53萬噸,較高位年份顯著回落。配合智慧養殖與裝備升級,成本管控趨嚴。
原奶端“量穩價弱、單產增”的格局。疊加規?;c機械化水平提升,有利于酸奶中短期保持原料供給穩定,但牧場端仍面臨奶價低位的持續壓力。
部分乳制品企業必須要走全球資源配置的道路,尤其在部分深加工原料上依賴明顯,這增加了原材料成本與供應鏈的不穩定性。同時,中小型乳制品企業只能從散戶那里收購奶源,而奶源是否符合標準成為難題。
(二)中游:加工與標準(酸奶/發酵乳生產、質量與進口動向)
1.行業運行與產量結構
工業端總體承壓。國家統計局與行業通報口徑顯示,2024年規模以上乳制品產量2962萬噸,同比下降1.9%;其中液態奶產量2745萬噸,同比-2.8%(為五年來首次下滑)。
行業組織座談披露:2024年原料乳過剩致企業“以粉穩奶”加大生產,庫存與盈利承壓,提示產品結構亟需“由常溫液奶向高附加值細分(含發酵乳、功能型乳品等)”優化。
2.標準與質量(酸奶最直接的變量)
新國標落地倒計時。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發酵乳》(GB 19302—2025) 由國家衛健委、市場監管總局于2025年3月16日發布,并將于2025年9月16日實施;適用“發酵乳與風味發酵乳”,新增“食品工業用濃縮乳”作為原料選項,并完善了術語、酸度等指標,為工藝與配方創新打開空間。
官方權威與主流媒體解讀一致強調:新國標貼近市場需求、增加工藝靈活性、豐富原料選擇,利于企業推出高蛋白、低(無)添加、復合谷物/果蔬等多元產品。
3.進口與外貿補充
海關通報口徑經行業轉引:2024年我國乳制品進口量約276.8萬噸,同比下降9.5%,進口結構向稀奶油、煉乳、乳清蛋白等“配料端/高附加值”傾斜,液態乳與發酵乳進口走弱。對國內酸奶而言,原料與配料端進口價格與供給將影響成本與配方選擇。
(三)下游:消費與渠道(人均、結構、價格與趨勢)
1.消費總量與結構
人均消費仍有提升空間。行業與官方解讀顯示,2024年人均奶類消費量約41.5—42.4公斤,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傳統常溫液奶趨于瓶頸,年輕群體與功能化細分成為增量主賽道。
2.價格與渠道端信號
酸奶價格趨勢:低溫穩定,常溫更敏感。
低溫酸奶:多數SKU價格穩定。 整體呈現高端定位、冷鏈依賴、創新驅動、價格韌性強為特點。
常溫酸奶:價格更易“輕微下浮”,提示促銷較多。總體上以常溫穩定供應,創新力度不足,競爭價格敏感性高。
渠道端(商超便利+電商冷鏈):高蛋白、低糖/0糖、添加谷物果蔬、常溫/冷藏并行的復合場景,將成為陳列與運營重點。
二、企業格局:兩超多強,分層競爭的格局
1. 全國性頭部:伊利、蒙牛的市場份額領先,在奶源、冷鏈,產能、渠道議價與品牌信任上占優,形成較高進入門檻。在價格波動與原料沖擊期,頭部企業通過強議價與渠道控制保持利潤與市占的相對穩定。
2. 區域龍頭:采用差異化策略占據細分市場。憑借特殊風味,地域奶源、靈活運營獲利,在細分賽道(如低溫、手作風格、特定菌株)形成口碑。本地深耕使其在區域市場維持高滲透率,面對全國化品牌仍具抗衡能力,并頻繁通過并購、代工或乳源協議實現擴張。
3. 新銳與差異化品牌:以小眾定位、體驗門店、社群運營或功能性宣稱(高蛋白、低糖、活菌)突圍,在年輕人與健康消費人群中更受歡迎。協會與行業指數顯示,年輕消費群體對創新酸奶接受度高,為新銳品牌提供成長土壤。盡管整體份額不大,但在渠道裂變(社區生鮮、嚴選平臺、品牌自營)與營銷創新,常能實現局部高增長,成為頭部企業關注的“創新孵化池”。
三、產品格局
1. 基礎型酸奶:疫情后消費需求升級,2023年常溫酸奶規模降至461億元,同比下降5.8%,低溫酸奶市場規模約563億元,同比下降4.8%。傳統常溫酸奶和基礎型低溫酸奶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和價格戰階段。產品同質化嚴重,消費者忠實度偏低。尤其依賴“希臘酸奶”、“奶皮子酸奶”、“干噎酸奶” 等單一流量紅利的路徑,使行業缺乏多元活力。
2. 功能性酸奶:添加益生菌,乳鐵蛋白,藥食同源等功能性成分的酸奶產品快速增長,正在成為市場中為數不多的“增長引擎”,而非細分小眾市場。蒙牛冠益乳、盒馬藻藍蛋白椰子風味希臘酸奶等通過功能差異化贏得市場。
3. 現制酸奶:現制酸奶品牌通過強調“新鮮、體驗、可定制”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。如茉酸奶通過特色和稀缺性產品走高價值路線,產品先行、成本定價,不依賴低價競爭。
這些變化標志著行業已經度過了初期的、容易的變革階段,進入了改革最復雜、最艱難的核心階段。如何平衡好品質,口感,價格成為酸奶價值重構的關鍵性問題。企業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核心能力,主動重構自己的價值創造體系。
四、未來戰略判斷
(一)功能重構:成為核心競爭點
新《食品國家安全標準發酵乳》有三大變化:酸度由大于等于70°T變為60°T 、刪除酵母限量、新增“食品工業用濃縮乳”作為原料。這些規定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,為酸奶釋放了更多創新空間。
1.技術層面:競爭正從“益生菌概念”走向 “菌株功能精確化”
未來,以編號菌株與功效證據建立識別度,領先企業比拼的將是自有專利菌株的特定功能和存活率,而非單純菌群數量。
2.跨界融合層面:“藥食同源” 成為增長新方向?
當前,“藥食同源”酸奶增長潛力巨大,已有部分乳企嘗試在酸奶中加入中藥材, 如蒙牛推出紅棗枸杞酸奶,三元的“真的有”系列加入紅參、靈芝、陳皮。但仍需解決:
- 監管合規:中藥材的品質,中藥材在酸奶中的適用性,功效與含量需明確,避免“虛假宣傳”。
- 技術和口感:需克服藥食成分帶來的風味挑戰。
- 循證背書:需建立 “成分-計量-功效-適用體質”的科學鏈條。
在未來,藥食成分標準化應用體系以技術升級成為關鍵壁壘,“藥食同源”酸奶能否突破短期生存周期仍待考察。
(二)“清潔標簽”成為標配而非選項
“無添加”、“0蔗糖”等特性正在從差異化賣點轉為市場準入的基本門檻。
蘭格格低溫酸奶堅決不添加人工添加劑;簡愛酸奶堅持“無添加”定位,只使用生牛乳(≥99%)和菌種;吾島專注于希臘酸奶,原料中也只有生牛乳(≥99%)、菌種。
新國標對添加劑使用范圍及最大用量做出更明確規定,推動行業向透明化方向發展。消費者對配料的關注正在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升級,不再依賴添加劑來維持口感穩定和延長保質期。
(二)消費場景:精準定義,拓展重塑市場格局
1. 細分人群的深度運營
銀發群體:骨骼、血壓、記憶
運動人群:肌肉合成、體重管理、腸道健康(菌群平衡)
兒童成長:鈣與維生素 D
2.特定場景
場景+功能: 產品延伸至早餐、代餐、運動后恢復、夜宵等具體場景。
場景+形態:根據場景探索新形態,實現“一種形態+多種場景”的綁定。
(三)供應鏈優化決定行業韌性
供應鏈并非孤立的“工程問題”,它是企業戰略的神經中樞,總體上,進一步加強酸奶行業供應鏈的“數智化”,有效提升供應鏈的效率、降低成本、保障酸奶質量,推動酸奶行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供應鏈優化(奶源掌控 + 冷鏈與半成品能力 + 長約/溯源機制)決定酸奶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與盈利彈性;未來三年,這將是行業分化的主要驅動因素。頭部要把優勢轉為可持續力;區域企業要把地緣優勢轉為穩定供應鏈;中小企業要以聯盟、半成品與細分定位轉守為攻。
行業的整體韌性,將來自于監管、地方與企業三方共同修復與強化“奶源安全、利潤共享、可持續發展”的價值鏈條。
結語:誰能成為價值重構核心階段的突圍者?
在這個價值重構的時期,唯有在供應鏈韌性與產品創新上雙輪驅動,在品質與安全雙層把關,方能贏得先機。同質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——它迫使企業走出舒適區,走向真正的價值創新。酸奶行業的下一輪分化,取決于誰能真正打通“功能價值—穩定供應—消費場景”的閉環。
【免責聲明】本文內容僅用于行業傳播研究,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決策建議。若涉及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本公眾號不承擔因使用本文內容而產生的任何責任。傳播內容僅供參考,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信息。
內容來源:中國食品工業會客廳